协和余可谊——互联网能给医生带来什么?
过硬的医疗技术、良好的患者口碑、专业的个人品牌,是大部分医生都在不断的努力的方向。近年来,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达成了个人品牌的沉淀。那么对于移动医疗企业和各大药企来说,如何让医生的患者管理变得就像打车那样简单,还是一个需要多方探讨的问题。
12月7日,杏树林患者管理私享会第三期在北京圆满落幕,我们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资深专家---余可谊副教授作为本期嘉宾,与各大药企的市场代表,共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,企业如何帮助医生实现更加便捷有效的患者管理。
余可谊分享瞬间
余可谊表示,数字化时代,互联网在生活中带给人们无限的可能,作为医生,在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时,互联网的运用也在悄然的改变着行医方式。互联网时代下的随访,医生的劳动被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随访人员代替,彻底减轻医生重复性的劳动,由“临床随访顾问”负责病历收集、患者入组、数据收集等重复性劳动,医生制定科研方向和计划。通过数字化的转变,获得更规范更全面的患者电子病例数据,为长期的诊疗以及整个病程提供有效的信息索引。在有了一定量的数据积累之后,还可以为整个科室的科研工作提供案例支撑,帮助整个团队的共同进步成长。
Interactive Q & A
互动问答
Q:您觉得对医生来说,互联网平台或者工具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?对你最有用的地方在哪?
余可谊:我现在越来越大的需求是总结病例。当医生的资历越来越高,对特殊病例、经典病例的研究解读需求就越大。有些医生可能会有专业的团队、资金去做科研项目,但对多数医生来说都是需要一个人花费精力去做的。杏树林的病历夹属于一种普适性的产品,大家上手快,还免费,产品迭代、用户体验都不错。一开始我最担心的还是病例丢失的问题。但是使用这几年下来,一份都没有丢失。还有一点,医生的无形资产就是声誉,通过软件做随访赚的是患者的声誉,诊疗圈授课交流赚的同行的品牌。
Q:现代医生跟互联网的利益相关点在哪里?
余可谊:一开始接触互联网,免疫科开会的时候,我介绍了一下,主任说你花这么多精力值得吗?有这个时间不如写SCI论文。我觉得值得,年轻医生是需要营销、经营品牌的,这也是美国医生花大量精力在做的工作。北京协和医院虽然很出名,但也需要聚集病人,医生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识,一个是患者口碑,一个是同行认可。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很难快速做到这一点,但借助互联网,你可以分享成功案例,可以聚拢更多基层的患者,有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。实质上这就是一种自我营销的过程,这个营销是广义范围的,企业比我们更懂,但中国医生是缺乏这种培训,作为临床医生没有病人就没有任何品牌可谈。
Q:互联网发展至今,隐私问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,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更注重隐私的保护,关于这一点杏树林是如何看的呢?
张遇升:说到这儿给大家解释一下背景和国内大概的情况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这里有两个概念,一是隐私权,一是保密性。国内对患者的隐私最经典的描述还是2004年卫生部出的行业管理办法。当时的定义非常直白——患者病例属于医疗机构可以使用。大家知道中国的病人去医院拿自己的病例是很麻烦的一件事,医生做研究拿病例也要写申请,以前的规定其实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。美国1995年出台了HIPAA法案,前提就是患者信息被保险公司使用时如何保护安全。规定了医疗机构,医生、患者、保险以及第三方的数据公司,各自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权利。在美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,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东西。我们现在可以查到的,就是医疗机构可以用。这是立法的现状,但从技术准备上,可以做很多事。包括数据安全保护,尤其我们叫病人隐私信息的保护。如果把病例分享给同事,系统会自动把病人的隐私信息去掉,除非你选择自动加上那些信息。我们和所有第三方合作,没有经过上传人的许可,是不会透漏任何数据的。比如有企业找我们,想找这一类药的病人在你们的库里有多少,想分析一下用该类药的病人在数据库里是什么情况。其实很多数据我们都有,但不敢做这样的事,因为没有得到医生及相关法规的认可。所以作为企业也有很多要坚持的底线,这其中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,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余大夫跟我讲过一个例子,让我重新看待了隐私的问题。我有一次问他,你在那儿拍病人的照片,病人会不会觉得你侵犯了他隐私?余大夫说有些病人会很感动,觉得我去看其他大夫都没人管,讲两句就让我走,这个大夫还把我的片子拍下来,下次来了能看到上面次的片子,说余大夫你好认真,我是找对人了。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患者看待隐私的看法。
Q:数字化时代,移动医疗公司、药企、医生,该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?作为企业该如何参与到患者管理当中?
张遇升:其实身边有很多医生朋友借助互联网平台做成功的案例,这件案例如果要复制的话,其实光有软件和平台力量还是不够的。如何让这件事更容易启动起来?更完整的解决方案,是帮医生做流程设计、项目管理,甚至帮助医生管理。你要从家里到机场,我不是造一台车放到你家让你自己开到机场,因为你可能不会开车或没空开,我们要做的是有车还有司机,帮你开到机场。现在余大夫的病例只有七、八百,将来发展到四、五千的时候,还能亲力亲为吗?肯定要有人帮助他做患者管理。谁可以帮忙?我们作为专业服务机构,可以帮忙做这件事,但谁来付钱?这其中的投入与产出我想还需要算一笔帐。如何在这上面创造更大的价值,我想是接下来大家需要具体制定方案的时候。
未来的企业转型,花钱的理念不能放在眼前的既得利益,要看到整个医疗体系架构更深层次的机遇,国内医疗服务供小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,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是很好的一个入手点。
加入医生讨论圈子,获取更多干货内容请关注杏树林微信公众号:yixuewenxian
杏树林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创业公司。旨在通过开发产品“病历夹”、“医口袋”来帮助医生解决行医中遇到的问题,让医生从此轻松行医,为医患建立信任关系出一份力。
本文来自其他网站,不代表医疗头条立场和观点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liaohui.com/detail_8861.html如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。
- 0
- 1
参与讨论